纽约摄影学院指南掌握焦距艺术的各种秘诀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现代相机已变得越来越智能,但在选择对焦位置时仍需谨慎。对焦位置的选择与拍摄意图和需求紧密相关,不同的对焦位置能创造出截然不同的画面效果。因此,如何选择最恰当、符合拍摄需求的对焦位置,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今天,我们将探讨一些特定题材中选择对焦位置的基本原则,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基本原则:对焦主体

如果一张照片同时包含清晰和模糊部分,大多数人都会更关注清晰部分。这是因为清晰-模糊对比能够区分画面的主次,并表达不同主题。如果没有特别明显的拍摄需求或者不知道该如何选取,则应优先考虑让主体清晰,这通常不会有大错。

风光:三分之一法则

风光摄影并非“小光圈+三脚架+低 ISO”那么简单,对焦位置也需要讲究。而“三分之一法则”,即风光中久经考验的一个對焦方案,即当无明确主体时,对焦景深三分之一处。这样做会使前、中景保持清晰,而背景略微模糊,符合人眼视觉习惯,同时增添画面的纵深感。如果有明确主体,则应优先考虑对准那部分。

风光:手动对焦无穷远

对于大风光场景,可以尝试两种不同的方法。一种是使用“泛幅技术”,即通过手动调整镜头到“无穷远”档,再使用小光圈进行拍摄。此操作方式简单,只需切换至手动模式,然后拧动镜头直至找到合适的距离。但需要注意的是,“泛幅”并不意味着整个画面都完全清晰,而是一种可以接受的人眼可察觉到的模糊程度。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全局性地获得了最大范围内的一致度,所以它非常适用于拍摄广阔景观。

人像:眼睛或脸部

对于人像作品,眼睛是心灵窗户,也是传递情感最直接的手段,因此应该尽量保证它们清楚可见。不过,在全身或半身肖像中,如果脸部占据较少比例,可以仅仅聚焦于脸部而不是双眼。此方法在捕捉动物瞬间的情绪时同样有效,以便突出它们独特的情感表达。

长曝时间:静物区域

长曝时间常用于记录流水、车流等运动场景以展现其轨迹。当要强调静止元素与这些移动元素之间的互补关系时,就应当将主要关注点放在那些不变的事物上,因为只有这些事物才真正需要高质量、高解析度的一致性来展示细节和质感。

夜晚环境:边缘亮度区域

夜间环境往往伴随低照明条件及复杂色彩层级,使自动聚集系统难以准确工作。在这样的环境下,最好寻找暗处(但不是黑暗处)进行聚集,这样既容易找到合适聚集中点,又能满足夜晚之美所追求的大气效果。在此过程中,可利用实时放大的功能辅助聚集,以提高成功率并提升整体画面的吸引力。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