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现代相机已经变得越来越智能,但在选择对焦位置时仍然存在一些难题。对焦位置的选择与我们的拍摄意图和需求紧密相关,不同的对焦位置可以创造出截然不同的画面效果。因此,在特定场景中如何恰当地选取最符合我们拍摄需求的对焦位置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以下是一些在不同主题中选择对焦位置的基本原则:
对焦主体:如果一张照片包含清晰和模糊部分,大多数人都会更关注清晰部分。这是区分画面主次、表达不同主题的手段。如果没有特别明显的拍摄需求或者不知道该怎么做,就可以尝试将主体置于清晰状态,这通常不会有太大的错误。
风光:三分之一法则。在风光摄影中,对焦景深三分之一处,可以使前、中景保持清晰,而背景略微模糊,符合人眼视觉习惯,并增加画面的纵深感。如果有明确主体,则优先对准该物体。
风光:手动对焦无穷远。这项技术也被称为泛焦或超距合焦,在拍大风光时非常常用,可以使整个画面都位于清晰范围内。操作简单,只需切换到手动模式,然后拧动到“无穷远”档,再使用小光圈进行拍摄即可。不过,“泛焦”的精度不如精确合点,因此虽然整体看起来可能没有什么模糊之处,但放大后会发现前者锐度低于后者。但这能获得最大清晰范围,是很有用的特别是在“超大尺度”风光拍摄时。
人像:眼睛是心灵窗户,能够最好地表达人物情感,也是人像中引起关注度最高的地方,所以自然要将眼睛作为主要对象。但对于全身、大半身等比例较小的人像,可以仅以脸部作为对象。而对于特写或动物肖像,以双眼为中心更加突出了人物情绪。
长曝光:静物长曝露常用于捕捉流水或车流,使画面具有运动感。在这些场景下,将静止物件置于清晰状态进一步强调了动态元素与静态元素之间的反差,因为只有静止的事物才需要高质量上的细节表现。
夜景:明暗边缘夜间环境由于低对比度而难以自动聚焦,因此寻找亮处进行手动聚焦既便捷又符合目的——主要是为了捕捉城市灯火。此外,当寻找亮点进行聚瞄时,最好不要直接指向源头,而应指向其边缘,如实时放大功能辅助聚瞄。这因为绝大多数相机自动聚瞄系统采用的是基于比较检测计算方法,选择边缘区域更容易找到参照标准,从而提高成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