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现代相机已经变得越来越智能,但在拍摄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比如如何选择合适的对焦位置。对焦位置的选择与我们的拍摄意图和需求紧密相关,不同的对焦位置能够创造出截然不同的画面效果。因此,如何选择最恰当,最符合我们拍摄需求的对焦位置,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今天,我们将分享在特定题材中选择对焦位置的一些基本原则,让我们一起探索这些技巧吧!
基本原则:明确主体
如果一张照片里同时包含清晰和模糊部分,大多数人都会更关注清晰部分。这也是区分画面主次、表达不同主题的手段。如果你没有特别明显的拍摄需求或者不知道该如何开始,就可以先对焦于图片中的主体,让主体更加清晰,这通常不会有太大的错误。
风光:三分之一法则
风光摄影不仅仅是“小光圈+三脚架+低ISO”,而且还需要讲究对焦位置。在没有明确主体的情况下,可以采用“三分之一法则”,即将镜头聚焦于景深的一分之三处(延伸阅读:获得最大景深的对焦技巧)。这样做会使前景、中景保持清晰,而背景略微模糊,符合人类视觉习惯,同时也增加了画面的纵深感。如果你的画面有明确主体,则应优先考虑对准这一点。
风光:手动无穷远
除了“三分之一法则”,风光摄影时也可以尝试另一种方法——手动无穷远或泛焦技术/超长距离聚焦。在这种情况下,可以使整个画面都位于清晰范围内。具体操作为切换到手动聚焦模式,然后拧动聚焦环到“无穷远”档,再使用小光圈进行拍照即可。不过,“无穷远”并不意味着把聚瞄环拧到底部,而是稍微向回调整,请务必确认是否准确设置。
值得注意的是,无穷远并不代表整个画面都在清晰范围内;真正有效的是从近处的一个泛质点到无限远。这一点与镜头类型、波段以及其他因素有关,并非简单计算公式所能完全掌握。但对于短距镜头来说,对准1米左右的地方通常就足够了。在此基础上,如果使用中长距镜头可能会出现反效果,使近处内容失去锐度。此方法适用于短距镜头,因为它提供了最佳结果;但对于长距镜头而言,对准极近处可能导致整幅图像失去锐度,从而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人像:眼神交流
眼睛是心灵窗户,也是人像中最能引起关注和情感传达区域,因此应尽量让眼睛成为聚集点。不过,在全身或大半身人物照片中,当脸部比例较小时,只需将注意力集中于脸部即可。而对于特写级别的人物肖像,如需捕捉更多表情细节,可进一步精确定位双眼,以增强作品的情感表达力,即便是在动物写真中亦同样适用,如小规模场景时要调至脸部或眼睛等关键区域进行撮影以达到最佳视觉效果。
长曝时间: 对静态对象锁定
长曝时间常用于流水和车流追踪,通过这类行为捕捉运动轨迹增添作品活力。当配备静止物件以创造动静结合时,为避免静止元素缺乏足够透亮度,一般会选取这些静态物件作为主要参考点进行加成,这样保证了稳定的透亮度并满足艺术要求。
夜间: 明暗边缘识别
夜间行走时常遇自动触发系统无法正常工作挑战,此时寻找最亮地区域来设定触发节点既方便又符合目标实现——那就是展现城市灯火辉煌夜色!此举不仅简化操作,还更贴合主题重点—那就是城市夜晚美丽魅力展示。而若实际触发,不宜直接指向中心强烈照射源,而应该朝其边缘交界区域移动,以实例取景放大功能辅助检查—因为绝大多数相机自动触发系统依赖高比差检测算法,因此边缘交界带来的比较优势更易成功抓取解析性,更容易完成正确快门速度设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