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现代相机已经变得越来越智能,但在使用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比如如何精准地选择对焦位置。选择对焦位置并非简单计算就能找到最优方案,它与我们的拍摄意图和需求紧密相关。不同的对焦位置能够创造出截然不同的画面效果:如何选取最恰当、符合我们拍摄需求的对焦位置,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今天,我们将探讨在特定题材中选择对焦位置的一些基本原则,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基本原则:锁定主体
如果一张照片同时包含清晰和模糊的部分,大多数人都会更关注清晰部分。这也是区分画面主次,表达不同主题的手段之一。
因此,如果你没有特别明确的拍摄需求或者不确定该怎么做,就可以锁定主体。让主体清晰是没有什么大错的。
风光摄影:三分之一法则
风光摄影并不仅仅是“小光圈+三脚架+低ISO”那么简单,对焦位置的选择也需要讲究。而“三分之一法则”,即景深三分之一处(不是画面的三分之一)对于无明确主体的情况下是一个经典建议。当没有明确主体时,可以尝试这一方法,使前景、中景保持清晰,而背景略微模糊,这样既符合人眼视觉习惯,又增加了纵深感。如果有明确主体,最好还是优先锁定它。
除了“三分之一法则”,拍风光时还可以尝试另一种手动对焦模式——泛焦技术或超远距离对焦。在这种模式下,可以使整个画面都位于清晰范围内,只需切换到手动模式,将镜头拧至“无穷远”档,再用小光圈进行拍照即可。不过,“无穷远”并不是拧到底部,而是在底部往回一点的地方,请务必确认正确。
人像摄影:聚点于脸或眼睛
眼睛是心灵窗户,是最能表达人物情感和引起关注度区域,因此应该聚点于眼睛。但同样,不要过于死板,在全身、大半身等情况下,也可以只聚点脸部。此外,对动物也有类似的原则,小比例时聚点脸;较大比例时聚点双眼,以便更加真实地展现情绪。
长曝时间:静物为中心
长曝时间常用于捕捉流水或车流,通过此方式能营造运动感。在这样的场合,要突出静止物件,同时创造动静之美,便应锁定这些静止物件,因为只有它们才需要高水平的清晰度。
夜景摄影:边缘为中心
夜间环境因反差太低而难以自动对焦,因此寻找亮处作为参考进行调整,这不仅容易操作,而且符合夜景主要描绘灯火的情境。应当注意的是,当找到亮处后,应避免直接指向中央,而是偏向边缘,即明暗交界处进行调整,这样相机自动对焦系统更易配合。此外,可利用实时放大功能辅助调整,为提高成功率提供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