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变革日新ChatGPT热潮背后的冷静思考它是否在认真地编织虚假的故事

编者按:

在全球范围内,ChatGPT的流行迅速扩散,其背后的技术与潜力引起了广泛的关注。那么,这款人工智能工具究竟是如何工作的?它是否有可能取代传统记者的角色?对其未来发展,我们又应该持何态度?为了探索这些问题,光明网《创新改变中国》栏目特此邀请中国传媒大学脑科学与智能媒体研究院院长、博士生导师曹立宏进行专访,以人工智能视角深入剖析ChatGPT。

专家简介

曹立宏教授,是中国传媒大学脑科学与智能媒体研究院院长和博士生导师,同时也是中传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以及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第八届理事会理事和教育部科技委员会的人工智能与区块链技术专委会委员。他致力于脑科学和计算领域的研究。

“ChatGPT体验良好,但存在不足”

光明网:您使用过ChatGPT吗?它有什么显著的优缺点?

曹立宏:相较于之前的GPT3,感觉确实有很大的进步,尤其是在对话流畅性方面,它展现出了不错的情感交流能力。不过,对于专业知识领域特别是那些需要深入理解的问题时,它就显得有些局限了。虽然它利用强化学习机制已经取得了巨大进步,并且通过聊天方式更受欢迎,这也是一种有效的商业模式。但目前的一个限制在于内容更新速度相对较慢。例如,如果问它当前最热门的一部电视剧,它可能无法准确回答,因为这涉及到AI中的遗忘问题,即如何让AI快速学习新信息而不会影响旧信息。这仍然是一个未解决的问题。

此外,ChatGPT缺乏概念层面的身体经验,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常识。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不仅看到东西,还能听到、触摸、闻到甚至尝试。如果你看到一个看起来像苹果一样黑色的物体,你肯定会犹豫,不知道该吃还是不要吃,因为实际上我们人类理解很多事情都依赖于全方位体验,而自然语言处理中的“理解”通常只依靠文本,因此这种理解方式比较肤浅。

图片由百度文心大模型 AI 生成

关键词:《狂飙》,灾难性遗忘,常识,全方位体验

“记者的角色难以被替代”

光明网:作为一名记者,您认为被ChatGPT替代的可能性有多高?

曹立宏:我认为现在还没有必要担心太多,因为记者更多的是基于深刻理解来提出问题。而且,与情感系统交互也是记者的重要部分。这两点都超出了当前机器能够实现的手段。此外,在采访过程中快速掌握人物性格等信息也是人类独有的优势,而这对于机器来说仍然是个挑战。

图片由百度文心大模型 AI 生成

关键词:记者、深刻理解、提问情感快捷学习

“更多只是辅助工具”

光明网:“穿着AI马甲”,“不要把它当作真正的人类”,您怎样看待这些观点?

曹立宏:“自然语言处理确实取得了一些重大突破,但作为科研人员,我感到有一定的担忧。因为尽管这样的技术可以在专业领域胡说八道,它并不是真正具有专业思考能力或知识储备。”

另一方面,“不要将其视为真正的人类”,因为AI原本旨在模仿人类智慧。但无论如何,该系统并不具备真人的智慧,只能提供非常宽广但非深入了解的情况下产生大量文字。此外,由于其基础算法偏离了生物大脑构建的大脑神经网络结构,所以我们需要更接近生物大脑思维模式的心理算法模型。这样才能避免滥用带来的负面后果。

图片由百度文心大模型 AI 生成

关键词:辅助工具、高效率搜索引擎核心句子

警惕未来滥用的潜在风险

最后,我希望提醒大家,对任何新兴技术保持警惕,并考虑它们不可预见的后果。在未来的发展路径上,有两条可能。一条是继续完善现有的基于神经网络结构的人工神经元模型;另一种则是从生物认知角度出发,将概念转换为量化形式,从而创造更加符合人类认知习惯的人工智能产品。我相信随着时间推移,无论哪种路径,都将成为人们喜爱使用的一种工具。但如果忽略它们固有的局限性,那么滥用情况便不可避免,这将导致严重的问题。

图片由百度文心大模型 AI 生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