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东尼是一个自学成才的摄影师,1978 年出生于法国Nancy,目前定居于厦门。法国文化与在中国生活的经历成为他从事摄影以来的主题。他喜欢用传统的底片拍摄黑白照片,不善言辞,于是用摄影表达自我。他常常背着相机穿梭在城村街巷之间,摄影几乎定义着他生活和性格的全部:是黑白世界的平衡,东西方的交融,以及过去与现在的重叠。所以,人们通常认为安东尼的作品可以被称为是浪漫主义的。至今为止,安东尼已经在中国举办过数个摄影展览,其中包括2009 年的连州摄影展以及名为“乒乓”的摄影展。安东尼的的另一个身份是工程师。
问:你在厦门的生活怎样?
答:2000 年,我从法国的工程学校毕业后,因为工作关系来到中国。到达北京机场后,坐火车去了哈尔滨。那天很热,人潮拥挤,还有漫天的沙尘,对很多地方都感到茫然和失望。后来因为工作关系,从哈尔滨换到南京,最后定居厦门。来到厦门后,起先住在市中心,后来搬到了漳州港区,这里更远更安静。我住的地方离山很近,可以听见风刮过树林的声音,晚上青蛙唱歌的声音。10 年前我来这里的时候,厦门还是一个很适宜居住的安静地方。现在交通越来越拥挤,污染也越来越严重。
问:如何用你的作品表现文化差异?
答:我的出生地是法国东北部的中等城市南锡,中国和法国有很多相似的地方。目前我正在做一个研究,就是从历史方面找到中国与法国的联系,特别两国遗迹之间的关系,比如建筑、古寺等。
问:你觉得在中国当一个自由摄影师很艰难吗?
答:在中国只做一个摄影师很难生存,世界上其他国家也是。如果当一个广告摄影师或者时尚摄影师,我可能会容易一点,但是那些不是我想要的。我觉得国外摄影师可以为中国打开一些新的路子,特别是在时尚和广告方面。但在酬劳方面,没有人愿意支付一笔“外国”账单。一个外国摄影师要想在中国生活下去唯一的途径就是拍摄婚纱、广告、时尚等商业图片,有创造性的摄影师或艺术家只有在国外卖得好才会成功,而现在在国外,中国摄影师正是一股潮流。现在我仍在一家法国公司做工程师,同时在欧洲出售我的照片,欧洲有更多的人愿意为艺术花钱。
问:哪些中国书籍帮助你更好地了解这个国家?
答:在中国能经历和看到的东西太多,书本的作用相比而言不多。有一些真正掌握中国某些特质的法国摄影师比如安德烈·皮耶尔写的《卡蒂埃- 布列松摄影》和马克·吕布所著关于中国的书可以参考。但是更好的是一些中国摄影师,比如胡武功的“人文”系列,吕楠、安哥、杨延康等人。一些年轻的中国摄影师往往能展现关于中国的有趣故事,比如我身边的中国摄影师朋友郭国柱、卢炎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