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国的日子里,我有不少美好的回忆,但其中有一些特别的时刻,是因为用了中文而显得格外珍贵。这些“美国十次中文”的瞬间,虽短暂,却留下了深深的印象。
第一次是在我第一次吃大麻辣烫的时候。我对服务员说:“麻辣烫好麻辣吗?”他笑着回答:“Yeah, it's pretty spicy.” 但是我坚持要用中文问,因为我知道他们会理解。我那时候才明白,用自己的母语能让人感到温暖和归属。
第二次是在与室友讨论政治时。当一个朋友提到中国的一些政策,我立即插嘴:“你看这不是典型的国家主义吗?”这个词汇虽然带有一定的政治色彩,但它让我能更准确地表达我的观点,并且引起了一场关于文化差异和价值观的深入探讨。
第三次是当我向导游询问博物馆展览内容时。我的英语还不够流利,于是我决定使用中文:,“请问这里有什么新展覽吗?”他的微笑让我知道自己没有犯错,也让我感受到一种被接受的感觉。
第四次是当我在超市想买一些中药材的时候。我尝试使用英文,但是店员似乎对那些名字陌生的东西一知半解,所以我不得不又一次回到中文。“您可以帮我找找桂枝、黄芪等中药材吗?”他微笑着帮助我找到所需商品,这种交流方式更加顺畅。
第五次是在与同事谈论工作项目时,当我们讨论技术细节,我突然意识到我们的术语不同,所以转而用中文来说明问题。这不仅避免了误解,而且也加强了我们之间沟通上的默契。
第六次发生在一次家庭聚会上。我尝试教我的孩子们如何做传统的小吃,如饺子和春卷。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家人的笑声充满了房间,让每个人的心都变得温暖起来。这种通过食物分享文化的情景,对于生活中的快乐不可或缺。
第七次是在参加一个国际学生组织会议上,当大家就各自国家的问题进行讨论。我提出了一些建议,用的是纯粹的地球村口号——“共建共享”、“互鉴互学”。这些简单的话语,在不同的语言背景下传递出共同希望、共同目标的声音,让我们的心灵得到了连接和慰藉。
第八次是在寻求帮助的时候。当我的车轮出现问题,我站在路边指挥修理人员如何修理,而修理工却无法完全理解我的手势。那时候,他听到了我的叹息,然后终于反应过来,说:“哦,你想要说‘把轮胎往里推’吧!”那个小小的手势,小小的声音,在无言之中讲述了一段跨越语言障碍的小故事。”
最后两 次都是关于记忆。一开始,为了纪念离开美国期间的一个重要节点——完成研究报告——私は给自己写了一封信,用英文记录下来。但后来回首,那封信不足以捕捉所有的情感与成就。而只有用母语写下的文字,更真实地反映出了那个瞬间的心情。所以,不经意间,又一次回到熟悉而舒适的地方,那就是中文,它成了连接过去与现在、内心世界与外界世界的一座桥梁,一种精神寄托,一种身份认同的一部分。